不知疲倦、不计环境、操作精细……工业机器人正以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低的比较成本,赢得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其研发、生产和应用正在加快发展。
工业机器人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喜爱。据统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去年已达到80亿元,增长30%以上。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特别是电子器械、精密仪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快速增长。加之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逐渐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延伸,预计未来3年至5年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5%左右。
两大趋势
帮助人替代人
近日,著名代工企业富士康提出,将在3年内启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为此,富士康甚至在山西晋城投资机器人工业园,开始自己生产工业机器人。目前,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在内地的雇佣工人数量超过100万人。
富士康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尚属相对低端的机械手臂,每个成本在10万元左右。这种机械手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按照富士康普通工人年薪约3万元至4万元计算,一个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3个普工一年的工资成本。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机器人计划实施成功,能够使富士康突破对劳动力需求的天花板,实现全球化战略。富士康已明确在巴西投资120亿美元建厂,同时在越南和印度开始布局。
按照富士康的设想,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岗位。据介绍,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来完成生产。
劳动力价格上涨推高生产成本,被认为是工业机器人快速进入生产的原因之一。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介绍,目前,工业机器人已在医疗手术、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毕亚雷称,工业机器人应用呈两大趋势,即帮助人和替代人,前者帮人做“简单机械枯燥的事”,后者做“人做不了的事”。
以组装加工智能手机、汽车为例,在抛光、打磨、焊接等多个环节,智能化机器人相对于普通工人,具有生产效率更高、减少库存时间和空间、可更新换代等优势,更适合在易燃、易爆、过热等危险环境中作业。毕亚雷认为,未来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工业机器人将作为一种标准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将成为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的生力军。
合力推进
重自主重应用
在深圳,工业机器人应用已深入多个领域,需求呈逐步上升趋势。比亚迪早在2009年就耗资数亿元引进13台ABB喷涂机器人,全自动完成整个车身的油漆喷涂工作。
此举不仅使精加工质量达到最佳效果,涂料用量也可减少约30%。智能机器人在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油漆光泽度可提高10%,橘纹、颗粒和异物等面漆缺陷均有效改善,油漆膜厚误差控制在2微米以内。
深圳的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布局较早。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落户深圳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机器人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和产业化方向之一,在该院下设的13个研究中心中,人机交互、智能仿生、集成电子、智能传感、认知技术等5大中心和实验室均为机器人制造提供智力支持,致力于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业。
2009年3月,国内首个机器人产业协会在深圳成立,银星智能、深圳大学等50多家从事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成为会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协会理事长单位,汇集了70余名海内外机器人技术专家学者。其中,中国机械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就是国际著名的机器人专家。目前,仅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就有63家专业的机器人企业,2011年产值达160亿元,这些企业平均年增速为50%至60%。
今年4月,深圳市36家企业、高校、研究及投资机构共同成立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组织形式多样的共性技术攻关、提供资源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和促进人才交流。目前,深圳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信息、家电、通讯、装备制造业等产品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
毕亚雷告诉笔者,在机器人应用领域,模拟人类表情最像的机器人在日本,执行力最强的机器人在美国,而在多传感融合及智能化应用方面,中国走在前列。他表示,这与中国丰富的制造业密切相关。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在中国聚集,有利于机器人在应用中走进厂房,也方便制造商根据生产需求因地制宜地更新升级机器人。
毕亚雷表示,机器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将普遍进入流水线制造,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有机器人的身影,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一个“家家都有机器人、厂厂都有机器人”的时代或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