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负载真空机械手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这款机器最大负载达到15公斤,负载能力全球领先。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展览会上,一批规格用途各异的工业机器人以及与机床继承应用的案例,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
上海三一精机的刹车盘柔性生产线、武汉机床的数控万能工具磨、大连机床的机器人加工单元……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新军突起,充分展示了工业机器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
过去3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超过40%,增长率居全球首位。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机器人在国内的产业化发展契机已经逐步成熟。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机械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应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有助于缓解人口红利衰减问题,在危险、简单重复的领域取代人工,保证产品生产的精准性,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机器人作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代表,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尽管发展前景乐观,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慢、国产机器人核心技术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象比较突出。从市场份额看,我国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和附加值较低,国际品牌产品占我国国内市场份额8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从机器人的密度来看,2012年,我国万人保有量21台,仅占全球前十大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向高端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借力智能制造。大力发展国产工业机器人,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更好地走向“中国创造”。